水利物聯網
方案背景
近年來,國家政府有關部門積極為物聯網的研發創造優良環境,加強物聯網相關產業構建,促進物聯網快速發展。2017年8月,緊緊圍繞“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水利部印發了《關于推進水利大數據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夯實水利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基礎,健全水利數據資源體系,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
物聯網在水利行業的水文數據監測和視頻監控領域已經開展了一些應用實踐,但物聯網技術在水利行業的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物聯網建設缺乏整體規劃,物聯信息的一致性、標準化和規范化工作相對落后,資源共享性差,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管理制度,這些問題導致了物聯數據利用效率低下,對后續的預警預報、科學決策造成障礙。
新的形勢和發展環境對水利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精準預報、科學決策逐步提上日程,如何集約高效的建設水利物聯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解決方案
通過感控平臺和智能終端,采用“云端”+“終端”的模式實現物聯網感控系統“云”化,簡化部署和管理,易于隨業務發展進行彈性擴展。
各類傳感器數據通過智能終端匯集到感控平臺,進行加工分析后為各類業務應用提供數據服務。業務應用通過感控平臺統一控制前端執行器,實現集中控制、協同聯動。
物聯網感控平臺對所有物聯網設備進行統一權限管理、統一工況監控、統一運維管理。

方案特點
互聯互通、API接口、安全隧道、大數據分析、數據唯一性
水利工程管理
方案背景
水利工程數量龐大,基數較多;水利工程種類繁多。包括水庫、堤防、水閘、泵站、灌區等;同一類工程的性質多樣,其中公益性工程占多數;工程運行時間長,部分工程建設年份較早 。
管理責任不夠清晰、落實不夠到位;管理力量普遍不足,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管理經費投入不足、缺少穩定經費保障;管理制度標準不夠完善、執行缺乏剛性;自動化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效能低下。
解決方案
涵蓋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化技術,開發滿足項目各方單位的工程建設管理平臺、滿足公眾及監管需求的信用平臺、滿足工程管理單位的運行管理平臺,保障工程安全、提升工程收益、提高工作效率、推進公眾服務。

方案特點
數據匯聚、設備監控、統一運維、應用拓展;三大平臺分別運行,聯合管理。
防洪抗旱
方案背景
洪澇災害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和普遍性,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等特點。洪澇災害不僅會破壞農業生產以及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還會危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等。
山洪災害防御是我國防洪減災工作的難點和薄弱環節,開展山洪災害防治是黨中央、 國務院做出的重要決策部署。2006年10月國務院皮膚了水利部牽頭編制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2010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31號),2011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
水利部、財政部在2009年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試點基礎上,于2010-2016年組織開展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截至2016年底, 全國共投入 項目建設資金294.32億元,其中中央補助資金225.38億元,地方建設資金68.94億元;非工程措施233. 5億元, 重點山洪溝(山區河道)防洪治理47. 8億元,重點地區洪水風險圖編制13.02億元。
解決方案
面對日趨嚴峻的洪澇災害發展趨勢以及日益提升的防汛安全管理需求,依據物聯網數據中心、視頻會商系統,集信息采集、傳輸、分析為一體,與預警發布、響應體系有機結合,根據預警信息危機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圍的不同,選取適宜的預警程序和方式,實現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地上傳下達,實施科學地指揮、決策、調度以及搶險救災,從而使災害易發區可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及時采取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方案特點
省、市、縣多級聯動,信息匯聚,及時預警,科學決策,高效調度。
農業水價改革
方案背景
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運行維護經費不足,農業用水管理不到位,農業水價形成機制不健全,價格水平總體偏低,不能有效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環境成本,價格杠桿對促進節水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不僅造成農業用水方式粗放,而且難以保障農田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國辦發〔2016〕2 號),旨在穩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 部、水利部、農業部四部委《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意見>的通知》,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提出了四點要求,即: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工作責任;緊扣目標任務,編制實施方案;堅持多措并舉,狠抓任務落實;加強組織領導,著力推進改革。
解決方案
針對我國農業灌溉的用水問題,為實現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實現農業現代化。對農田灌溉中涉及到的管渠道進行整體監控,末級測算,堅持供需統籌、因地制宜的原則,用物聯感控的形式實現農業用水用的控制,達到節水的目的。

方案特點
多圖層展示、多樣化信息報表、可接入多樣的傳感器、排干擾因素靈活可調、預警提醒。
生態流量管理
方案背景
過去,我們更多的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其發揮在灌溉、發電上面,因而在以往修建了各種規模的水電站、水庫,閘門等。這些水利水電設施的建立,使得下游河道長期斷流,導致下游生態的惡化,水循環被破壞。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逐步解決長江生態環境透支問題;5月23日,國家生態環境部印發《長江經濟帶小水電無序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專項清理整頓工作方案》的通知,全面排查長江經濟帶范圍內11省小水電開發和環評管理情況。
解決方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要求,確保經濟帶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切實履行對長江經濟帶河湖流域系統的生態監控,也為了更好地實現對農村小水電的有序開發和管理,針對生態流量的合理泄放,需要對生態泄流進行數字化監測監控。
針對生態流量的監控采用科學的監測方法和精準的監測手段,從而對生態流量下泄實現長效管理,其中關鍵是實現數據采集的穩定、及時、準確,監督管理的機制和手段全面到位。

方案特點
統一監管、統一運維、統一管理。